2025年4月26日 环球时报
印巴关系因克什米尔枪击事件持续恶化之际,印度政府23日宣布暂停执行已持续65年的《印度河河水条约》,并关闭边境口岸、驱逐巴方人员,此举被巴基斯坦称为“水资源战争”,引发国际社会对南亚安全局势的担忧。
历史性条约成博弈筹码
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由世界银行斡旋达成,明确划分印巴对印度河及其支流的使用权:印度独占东部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和比亚斯河,巴基斯坦则控制西部印度河、杰纳布河和杰赫勒姆河,并获得约80%总水量。该条约历经三次印巴战争仍存续,被视为两国关系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印度此次以“反恐不力”为由单方面搁置条约,打破数十年默契。
巴基斯坦面临多重危机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农业命脉,支撑全国70%灌溉用水及民生需求。巴基斯坦水资源专家警告,若印度切断水源,旁遮普省与信德省等农业核心区将遭遇35%用水缺口,粮食安全、饮水供应及经济稳定均面临“灾难性冲击”。更严峻的是,印度可能通过“水文突袭”释放季风期洪水,加剧巴方抗灾压力。
国际法博弈与战略反制
巴基斯坦政府谴责印度违反国际习惯法中“避免对邻国造成重大损害”原则,并计划将争端诉诸国际法院。有学者指出,巴方可借机推动条约修订,争取更公平的水权分配。但分析认为,印度此举旨在转移国内矛盾,总理莫迪或借此巩固支持率,而国际社会对印巴长期冲突已显“审慎疲劳”,武装冲突风险反而低于水资源博弈本身。
南亚安全格局生变
此次“断水”危机暴露印巴对抗新趋势:从军事冲突转向资源控制。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稀缺性,印度河或成两国博弈新焦点。巴基斯坦前水资源官员坦言:“当血与水同时成为武器,南亚的和平将更加脆弱。”国际观察家呼吁重启印巴对话,避免水资源问题成为全面对抗导火索。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