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杭州某小学门口的视频引发全网讨论:车辆驶入校园时,门口的学生纷纷敬礼并高声喊 “老师好”,但视频中未见车辆停留,也没有老师摇下车窗回应。这一幕让网友热议不断,有人质疑礼仪变味,也有人关注背后的安全与教育问题。11 月 6 日晚,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发布通报,确认该校存在相关问题,已对学校负责人严肃批评,要求立即整改并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一声 “老师好” 本是校园里温暖的教育符号,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也是很多人难忘的成长记忆。但此次事件的争议核心,不在于 “该不该问好”,而在于 “如何问好” 以及 “是否有双向回应”。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善意的表达从来都是相互的 —— 学生主动表达礼貌,老师的有效回应不仅是尊重,更是对孩子行为的正向激励,这才是良性的师生互动。网友的质疑恰恰击中了关键:当学生的问候只换来行驶中的车辆,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言语回应,这种单向的礼仪不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也让 “尊师” 的教育意义打了折扣。
面对争议,学校工作人员给出了解释:学校只有一个出入口,无法实现人车分流,且门口道路是断头路,若车辆停车、摇下车窗回应,容易造成后方拥堵。同时,老师若在驾驶时摇窗或招手,可能导致手离方向盘、分散注意力,反而引发交通安全隐患。这一说法看似合理,却暴露出更深层的问题:当礼仪形式与安全需求发生冲突,当教育细节与校园管理出现矛盾,该如何取舍?显然,形式化的礼仪不能凌驾于安全与教育本质之上,更不能让学生的礼貌沦为没有回应的 “流程”。
此次事件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后隐藏的校园交通安全隐患。学校的首要职责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校门口车流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本身就存在天然风险 —— 学生可能面临车辆擦碰、碾压等直接伤害,车辆尾气和噪声也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隐性影响。类似的安全事故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多年来各地曾发生过多起校门口车辆撞伤学生的案例,也让 “人车分流” 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共识。此次整改,不应只停留在 “是否让学生向车辆问好” 的表面,更应以此为契机,正视人车混行的核心问题,创造条件推进校门口设施改造,从根本上排除安全隐患。
说到底,礼仪的本质是尊重与舒适,而非僵化的形式。尊师重教的培养,从来不是靠校门口一次单向的问候就能实现,更需要融入日常教学中的平等互动、言传身教。当行驶的车辆无法给予学生礼貌回应,当人车混行的环境存在安全风险,优化礼仪形式、完善校园管理才是明智之举。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教育的初心是传递真诚与尊重,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在双向奔赴的善意中,礼仪才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期待学校此次整改能落到实处,既守护好孩子的安全,也让校园里的问候回归温暖本质。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