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汽车行驶安全保障,针对新能源汽车事故、辅助驾驶滥用、车门锁死等突出问题,公安部组织完成《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从动力控制、电池防护、智驾规范、车门逃生等多维度划定安全红线,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在动力与误操作防护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乘用车启动后默认零百加速时间不少于 5 秒,避免车主因对高动力预判不足引发失控,若需更强动力可通过二次操作切换模式;同时要求纯电动、插混汽车配备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在静止或蠕行时检测到误操作将自动抑制动力输出,并通过声光信号提醒驾驶人。这一规定引发行业争议:支持方认为 5 秒加速已完全满足日常通勤需求,二次切换的设置能强化驾驶人安全意识;反对者则质疑这种 “一刀切” 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危险驾驶问题,建议更聚焦于驾驶人培训与合法性能体验场地的供给。
 
电池安全防护层面,意见稿针对性提出多项升级要求。纯电动、插混汽车需具备快速断电功能,当遭遇剧烈碰撞(150 毫秒内速度变化不小于 25 公里 / 小时)或安全气囊展开等紧急情况时,需自动切断动力电路;动力电池要实时监测单体工作状态,一旦检测到热事件需及时通过声光信号预警,同时必须配备定向泄压装置,确保泄压过程不会危及驾驶舱人员安全。对于车长大于或等于 6 米的纯电动客车、插混客车,更是明确要求电池报警后 5 分钟内不得发生外部起火爆炸,为乘员预留充足的逃生时间。
 
辅助驾驶规范领域,意见稿着重压实驾驶人主体责任,严管 “脱手驾驶” 行为。搭载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在启动后需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等方式,确认驾驶人已完成辅助驾驶系统使用培训,否则无法正常行驶;当辅助驾驶系统处于激活状态且车速超过 10 公里 / 小时时,需同时采用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两种方式,持续监控驾驶人是否在执行动态驾驶任务,这一要求将从技术层面限制今年爆火的 “智驾脱手神器” 使用。
 
在驾驶分心防范与逃生保障方面,意见稿堵住了多项细节漏洞。为避免多屏配置分散驾驶人注意力,当汽车行驶速度超过 10 公里 / 小时时,驾驶室前部显示装置(包括车内显示屏、抬头显示装置等)需关闭并禁止开启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车门设计上,乘用车需保证每个乘员至少能从两个不同车门上下车,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必须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内外把手,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需同时配备机械式应急车门内把手并设置醒目标识;当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时,装备电子控制式或自动激活式车门锁止系统的汽车,非碰撞侧车门应自动解锁,且在车门锁止状态下,非碰撞侧车门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窗玻璃方面,所有车窗不得张贴镜面反光遮阳膜,前风窗玻璃驾驶人视区及观察外后视镜部位的可见光透射比需大于或等于 70%;作为击碎玻璃式应急窗的车窗,需使用厚度不超过 5 毫米的钢化玻璃或每层厚度不超过 5 毫米的中空钢化玻璃,且不得张贴遮阳膜,保障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效率。
 
目前该征求意见稿仍在公开征集反馈,相关部门将结合各方意见进一步完善。此次标准修订聚焦汽车安全核心痛点,既是对行业内部分企业 “重性能轻安全” 倾向的及时纠偏,也标志着汽车安全管理正向精细化、全场景覆盖转型,最终落地版本如何平衡安全保障与用户体验,值得行业与消费者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