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9 日,“1 吨鸭绒从 17 万涨到 58 万” 的话题突然引爆网络,这样的多倍涨幅着实令人震惊,背后必然藏着特殊逻辑。面对这种反常数据,首先要做的是理性质疑。这则消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1 吨鸭绒 17 万的价格究竟对应的是何时?是近两年的淡季,还是物价水平更低的多年前?多方核查后发现,这一数据缺乏权威来源支撑,至少 2025 年并未出现如此极端的波动。
 
从经济学逻辑来看,冬季羽绒服需求大涨带动价格上升不难理解,但鸭绒作为上游原料,其价格波动与羽绒服终端价格的上涨节奏存在明显时差,不能简单画等号。关键要明确一个核心认知:鸭绒并非独立产业的产品,而是家禽屠宰的副产品,其供应量本质上由养鸭业规模决定,而非直接受羽绒需求主导。
 
从行业规律来看,鸭绒价格有着清晰的季节性波动特征。3-5 月是全年低价区,核心原因是供远大于求。供应端,春季是家禽屠宰高峰,羽绒原料大量积压,加工厂库存充足;需求端,羽绒服消费完全进入淡季,品牌和工厂基本停采,价格被压至全年最低。仅在上一年冬季销售爆棚导致库存清空,或春季爆发禽流感导致出栏量减少等特殊情况下,价格可能略有上浮,但需求淡季的底色决定了总体规律不会改变。
 
6-8 月进入价格抬头期,市场从 “供大于求” 逐渐向 “供需平衡” 过渡。需求端,羽绒服工厂开始启动备料,大品牌通常会提前 1-2 个月备货,中小品牌随之跟进,需求逐步释放;供应端,夏季家禽出栏量较春季明显下降,原料供应开始收紧。这一阶段,90% 白鸭绒等优质绒的涨幅会显著快于普通鸭绒,品质差异带来的价格分化初步显现。
 
9-11 月是全年涨幅最明显的阶段。工厂需要集中采购原料,确保羽绒服赶在冬季前上线,叠加双 11、双 12 电商大促的备货需求,全行业 “抢原料” 的现象十分突出。若冷空气提前来袭,还会引发市场恐慌性采购,进一步加速价格上涨。同时,中间商的囤货行为在旺季会更加明显,也会助推价格波动。更关键的是,2024-2025 年起新国标的严格实施,明确要求绒子含量不低于 50% 才能称为羽绒服,这一标准升级倒逼市场加大高品质羽绒的使用,直接推动优质羽绒的需求和价格大幅上升。此外,户外服饰、滑雪装备等细分领域的需求提升,也间接带动了羽绒服市场对羽绒的需求。
 
12-2 月,鸭绒价格未必会继续上涨,但仍会维持全年高位。此时工厂大规模采购基本结束,价格走势主要由零售端销售情况决定:如果终端销售火爆引发补单需求,价格可能再冲一波;若销售平淡,价格则会保持稳定或微跌。而中间商在高价区间会大量卖出囤货,增加市场供应,从而抑制价格继续疯涨。
 
值得一提的是,绒子含量和含绒量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新国标的实施让二者的差异对价格的影响更为显著。羽绒按品质可分为四类,价格从高到低依次为白鹅绒、灰鹅绒、白鸭绒、灰鸭绒。白鹅绒价格最高,因其绒朵天生更大、保暖性更强;白鸭绒价格高于灰鸭绒,一方面是白色羽绒填充浅色外套时不会透色,另一方面是优质白绒的供应量相对更少。
 
今年鸭绒价格大幅上涨的核心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冬季对鸭绒的需求本就稳定,并未出现突然暴涨,真正的关键变化出在供应端。除了新国标提升高品质绒子要求、让优质绒更显紧缺外,更核心的原因是鸭的屠宰量明显减少,而这一现象背后又与猪肉价格密切相关。
 
猪肉和鸭肉一直存在 “猪强鸭弱、猪弱鸭强” 的替代关系。近两年猪肉市场供应过剩,价格持续低迷,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低价猪肉,导致鸭肉销量大幅下滑。对屠宰厂而言,鸭肉卖不动意味着 “越杀越亏”,只能主动减少屠宰量;养鸭户看到行情低迷,也纷纷缩减养殖规模,导致鸭子总量大幅减少。鸭绒作为屠宰的副产品,鸭子数量锐减直接导致绒产量暴跌,在需求平稳甚至略有增加的背景下,鸭绒变得异常紧缺,价格从十几万一路飙升,最终因供需失衡呈现出阶段性高价。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需过度恐慌 “羽绒服价格会暴涨”。一方面,品牌通常会提前备货锁定成本,部分龙头企业还拥有长期库存,价格传导至终端会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羽绒服价格受设计、品牌、工艺等多重因素影响,鸭绒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对行业而言,此次价格波动也提醒养鸭业与羽绒加工企业,需更关注猪肉与鸭肉的替代关系变化,提前做好产能调整与库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