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教授郭某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引发教育界及公众广泛关注。公开信息显示,郭某曾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入职该校,担任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等前沿领域研究,宣称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这一争议让该校“首席科学家工程”的遴选机制及人才审核流程备受质疑。据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处官网信息,该校于2024年1月开展首批“首席科学家工程”遴选,而郭某于2023年正式入职。根据《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工程”实施办法(试行)》,首席科学家岗位设有独立科研团队配置,可在聘期内引进6名专职科研岗教师及1名科研助理,在科研资源分配上享有显著优势。该校科技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郭某的首席科学家职务通过“遴选聘任”方式产生,需经过团队申报、条件审查、专家评审及校长办公会研究等多道程序。
针对“郭某学术材料为何能通过层层评审”的核心疑问,上述工作人员给出了“同名成果冒用”的解释:“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这一回应引发进一步讨论——为何多轮审核未能识别成果归属问题。同时,该工作人员澄清了两则网络传言:一是“郭某在评院士过程中被举报”不实,“院士层次很高,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没有资格参评”;二是“郭某卷走大额科研经费”为虚假信息,“科研经费分阶段发放,多数仍在账上,并非网传的卷走数百万元”。不过对于郭某具体被举报的原因,其表示并不知情。
公开资料显示,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岗位门槛颇高,需具备正高级职称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两院院士等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第一完成人,或主持过国拨经费不少于80万元的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拨经费不少于800万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待遇方面,首席科学家可选择年薪制,学校提供100平方米科研办公用房及优先实验室建设支持,聘期考核优秀、合格的团队可分别获120万元、90万元奖励津贴。
值得关注的是,该校2024年相关招聘公告显示,郭某被标注为“国家级重要人才”,其团队聚焦“块体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研究”,锚定“深海空间站·深海作业装备”国家重大工程需求,致力于多尺度纳米金属材料结构设计与制备技术突破。公告同时显示,除郭某外,该校首批“首席科学家工程”共聘任5位首席科学家。
据悉,江苏科技大学是江苏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船舶集团共建高校,也是江苏唯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核心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2021年该校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2023年第四次党代会确立“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人才强校是其核心战略之一,学校曾多次获评江苏省文明单位、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等称号。此次郭某履历争议事件,无疑对该校人才引育审核机制提出了考验。截至发稿,校方未披露郭某当前任职状态及后续调查进展。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