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对小米集团而言堪称“水逆之年”:小米汽车屡陷舆情争议,集团股价更遭遇重创,即便创始人雷军与公司联手砸下近10亿港元护盘,仍难阻股价大幅下滑,市场信心修复之路道阻且长😮。
10亿护盘遇冷:增持回购难止35%跌幅
11月24日傍晚,小米集团港交所公告显示,创始人雷军以每股约38.58港元增持260万股,斥资超1亿港元,持股比例升至23.26%。这一增持动作紧接在公司大规模回购之后——11月20日至21日,小米连续两日回购2150万股,合计耗资8.11亿港元,回购价区间37.38港元至38.10港元。短短四天内,雷军与公司累计注入近10亿港元“真金白银”护盘。
但护盘资金迅速被抛盘淹没。截至11月24日收盘,小米股价仅微涨1.52%报38.66港元,盘中最高38.94港元、最低37.76港元,未现大规模资金跟进迹象。拉长时间线看,小米股价自9月底59.45港元高点已跌去35%,总市值较半年前蒸发约3800亿港元。据证券时报数据,11月的两次回购已是小米年内第13、14次回购,年内累计回购金额达23.48亿港元,但此前回购并未止住跌势,11月20日至21日回购期间,股价仍累计下跌1.91%。
财报亮眼与市场悲观:高增长背后的预期差
从财报数据看,小米似乎不应遭遇如此抛售。11月18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业绩显示,集团单季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22.3%,经调净利润113亿元同比大增80.9%;前三季度营收3404亿元接近去年全年,经调净利润328亿元超2024年全年。三大核心业务表现亮眼: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收入290亿元同比增超199%,汽车业务首季盈利7亿元;手机业务全球出货量4330万台连续9季增长,高端市占率提升至18.9%;AIoT连接设备数破10亿台,互联网服务毛利率达76.9%创新高。
但这份业绩未达市场高预期。首先是核心手机业务增速放缓,三季度手机和AIoT收入841亿元同比仅增5.6%,低于集团整体增速,且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速仅0.5%,在高端市场难敌苹果、三星。其次是汽车业务盈利质量存疑,25.5%的毛利率低于手机业务,且高增长依赖Xiaomi SU7 Ultra,该车型已进入销售中期,全年40万辆交付目标前三季度仅完成26万辆,四季度需交付14万辆压力巨大。此外,三季度91亿元研发投入同比增52.1%,虽为长期布局奠基,但短期侵蚀利润,引发市场担忧。
行业压力与估值困境:科技股估值回归+逻辑切换
业绩预期差之外,行业环境与估值逻辑切换加剧股价压力。2025年全球科技股处于估值回归通道,美联储高利率导致资金从成长股转向价值股,小米首当其冲。消费电子市场亦疲软,Canalys数据显示三季度全球消费电子规模同比降1.2%,换机周期拉长。
更关键的是估值逻辑混乱。此前小米作为科技成长股获高估值溢价,加入汽车业务后,部分投资者以估值较低的车企逻辑看待,导致机构定价分歧。高盛指出小米汽车供应链优势初显但盈利稳定增长需时,摩根士丹利则认为AIoT长期可期但短期受消费需求拖累。不过雷军在内部会议强调“基本面无问题,短期波动不影响长期布局”,历史数据也显示小米回购后曾有短期反弹,此次10亿护盘或提供一定安全边际。
公关负责人转岗:品牌形象重塑迎考验
股价承压之际,小米公关体系变动引发关注。11月中旬,时任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将转岗的消息曝光,因其是小米舆情回应的“官方IP”,引发“背锅”猜测。11月21日,王化确认转岗武汉区域总部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强调是“正常轮岗”;同日曝光的任命显示,原职位由徐洁云兼任,其同时担任集团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等职。
此次变动被解读为小米应对品牌舆情的调整——汽车安全舆情对公关专业性要求更高,需兼具舆情应对与技术解读能力。当前小米因汽车事故风波品牌形象受损,雷军个人声望亦受影响,徐洁云能否带领公关团队重塑品牌形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