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为鼓励 “神仙球” 再出新政!😎 北京时间 9 月 11 日,联盟官方正式敲定一项数据统计调整,针对球员在节末的超远距离投篮制定全新规则 —— 今后,球员在比赛前三节最后 3 秒内,从后场出手、距离超过 36 英尺(约 10.97 米)的超远投篮,无论命中与否,都将被归类为 “球队投篮”,不再计入个人投篮命中率。这意味着,球员无需再为避免拉低个人命中率,而刻意放弃节末的长距离尝试,联盟希望通过这一调整,让比赛尾声多出更多精彩的超远投射瞬间。

 

事实上,这项规则并非首次亮相。早在今年休赛期,NBA 就在拉斯维加斯夏季联赛、犹他夏季联赛以及加利福尼亚经典赛等小型联赛中开启试行,经过多场比赛的验证后,最终通过联盟理事会的正式决议,从新赛季起全面生效。联盟在声明中明确表示,此前球员为维持个人投篮命中率,往往会在节末倒计时阶段主动回避超远距离投篮,导致比赛最后时刻少了许多潜在的 “精彩瞬间”,而新规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目的是 “激励球员更多地进行超远距离投篮尝试,丰富比赛观赏性”。

 

从历史数据来看,节末超远投确实是 NBA 赛场上的 “低命中率领域”。联盟统计显示,上赛季全联盟球员在前三节最后 3 秒内、距离超 36 英尺的超远投篮中,整体命中率仅为 4%—— 这意味着每 25 次尝试仅能命中 1 次,极低的效率加上对个人数据的影响,成为球员不愿尝试的核心原因。不过即便如此,仍有部分球员展现出超强的长距离投射能力:金州勇士的斯蒂芬・库里上赛季共命中 4 记此类超远投,丹佛掘金的尼古拉・约基奇也有 3 记入账,两人是上赛季在该细分领域表现最出色的球员,而新规落地后,像库里这样擅长超远射的球星,或许会在节末贡献更多令人惊叹的 “压哨长射”。

 

对球员而言,新规无疑卸下了 “数据包袱”。以往节末若有剩余时间,球员即便有超远投想法,也可能因 “怕影响命中率” 而选择传球或放弃;如今此类投篮不计入个人数据,球员可更自由地展现投篮能力,尤其是联盟中擅长远距离投射的后卫、甚至有 “三分射程” 的内线(如约基奇),将有更多机会在节末尝试 “一剑封喉” 的长射。对球迷来说,这也意味着比赛尾声可能出现更多 “从后场扔向篮筐” 的戏剧性瞬间,进一步提升观赛体验。

 

随着新规正式生效,新赛季 NBA 的 “节末剧情” 或将迎来变化 —— 是会涌现更多库里式的超远压哨,还是会出现更多充满创意的长距离尝试?联盟用数据规则为比赛 “松绑” 的尝试,能否真正激活超远投的精彩场面,值得在新赛季开启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