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海网友爆料其朋友在某银行购买的金条经熔炼后内部出现黑色杂质,相关聊天记录和照片在微信群广泛传播。照片显示剪开的金条内部有明显异色物质,金条铸有银行标识且编号与购买单据一致,排除了金店调包的可能性。

⚖️ 三方责任归属成焦点
业内人士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三个环节:
1)生产环节:国检抽检制可能存在漏检
2)物流环节:运输过程中存在调包风险
3)回购环节:二次销售金条未做破坏性检测
银行贵金属部门负责人特别指出,生产包装环节掺假可能性最大。

🕵️ 涉事银行紧急应对
疑似涉事的某银行上海南翔支行工作人员表示"正在核实",拒绝进一步回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相关报道已被网络平台删除,引发舆论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已于5月6日联系爆料人展开调查。

📜 历史相似案例引以为鉴
报道提及2012年工商银行曾遭遇类似质疑,当时工行回应强调其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包括原料、生产、销售全流程监控,并承诺回购自家金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系统性造假可能性极低。

⚠️ 行业信任危机隐现
该事件暴露出贵金属交易环节的潜在风险:
- 国检采用抽检制存在漏洞
- 回购金条检测标准不统一
- 银行贵金属业务风控待加强
专家指出,此类事件虽属个案,但对银行信誉冲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