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晚,“盲盒第一股” 泡泡玛特的官方直播间突发事故 —— 两名工作人员讨论产品定价的私下对话被意外收录播出,一句 “这东西卖 79 确实有点⋯⋯” 搭配 “没事会有人买单的”,瞬间点燃舆论风暴,相关词条直冲热搜榜首。资本市场反应迅速,次日泡泡玛特股价一度暴跌超 5%,收盘仍跌超 4%,市值大幅缩水;而这场看似偶然的直播翻车,更将盲盒经济长期存在的定价争议、情绪消费信任危机彻底推至台前。
 
此次事故发生在泡泡玛特推广 DIMOO 新生日记系列挂链盲盒期间,该系列单个盲盒售价 79 元,整盒售价 474 元,隐藏款出现概率仅 1:72。工作人员脱口而出的价格质疑,直接打破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靠 IP 情感维系的微妙平衡 —— 有消费者直言 “感觉被割韭菜”,吐槽产品主要材质为锌合金、树脂,成本与售价差距悬殊,甚至有消费者指出同类型仿品成本仅约 4 元;但也有部分粉丝坚持 “就算贵也有人买”,凸显出消费市场的两极分化。事件发酵后,泡泡玛特官方客服先是回应 “已对相关人员内部处理”,随后公司内部人士又澄清 “不会开除涉事员工”,这种矛盾的应对方式,暴露了企业在公关危机中的手足无措,既想平息消费者怒火,又不愿激化内部矛盾。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直播事故前夕,泡泡玛特刚发布亮眼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整体收益同比增长 245%~250%,海外市场增速更飙至 365%~370%。这种 “业绩高增长” 与 “信任危机” 并存的局面,恰恰揭示了泡泡玛特的二元困境 —— 一方面,要靠高定价、稀缺性(如 1:72 隐藏款)维持高增长以满足资本市场期待;另一方面,消费者对 “IP 溢价” 的容忍度正不断降低,尤其在消费市场 “两极分化” 趋势下,根据 NielsenIQ 和贝恩公司报告,消费者既追求高性价比,又愿为 “心价比” 买单,但前提是认可产品真实价值,而泡泡玛特的定价策略显然已触碰部分消费者的价值认知红线。
 
事实上,泡泡玛特的危机并非个例,而是当前消费生态嬗变的缩影。Colliers 全球零售报告显示,如今消费者价值意识显著增强,精打细算成为常态;亚太地区本土品牌崛起,已占据快消品价值半壁江山,对品牌 “真实价值” 的要求更高;社交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如东南亚 TikTokShop 贡献电商 20% 份额),则让直播成为品牌双刃剑 —— 既放大曝光,也因 “高透明度” 让任何细节疏漏都可能引发信任崩塌,此次泡泡玛特的对话泄露正是典型案例。
 
面对困局,泡泡玛特选择 “不开除涉事员工”,展现了对内部的保护,但如何修复消费者信任仍是核心难题。从行业视角看,仅靠 IP 情感营销和稀缺性创造需求的模式已难持续: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定价,而是更追求价值透明与公平,泡泡玛特需在产品成本公开、价格合理性上做出实质性改进,而非单纯依赖 “情绪消费”;而海外市场的高增长或许能提供新突破口,不同市场的消费认知差异,或可缓解国内市场的信任压力。
 
这场直播事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盲盒经济乃至整个消费行业的深层变革 —— 情绪消费与价值消费的天平正在倾斜,品牌若想长久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平衡点。对泡泡玛特而言,此次 “祸从口出” 既是危机,也是重新审视自身价值主张的契机;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更是一个信号:唯有尊重消费者的价值认知,做到透明沟通,才能在日益成熟的消费生态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