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第十六届财新峰会上的重磅表态,让沉寂已久的房产税话题再度引爆舆论😮。他明确透露,房产税全国人大立法已完成,曾经制约推进的核心难点问题基本解决,虽仍需 “适时推出”,但结合近年政策导向与经济形势,房产税落地已箭在弦上,这一关乎千万家庭资产配置的改革,将深刻影响房地产市场格局与特定群体利益。房产税作为调节房地产市场、健全地方税体系的关键举措,推进历程已逾十年。2013 年中央明确改革方向后,2014 年、2018 年、2019 年房产税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从 “做好立法相关工作” 逐步升级为 “稳步推进立法”,彰显政策推进的坚定性与审慎性。2018 年,财政部部长刘昆提出的 “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 原则,至今仍是房产税改革的核心遵循。
楼继伟在峰会上坦言,房产税最大的难点在于税基确定。大量非自由交易获得的房屋,如何以市场价值为基础合理打折核算,是技术层面的关键突破。而时机选择同样关键:2022 年因房地产市场形势复杂未适宜推出,2025 年虽房地产泡沫已破灭,但市场仍处下行阶段,这让推出时机的把握成为重要考量。不过他强调,房产税将按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时推出,结合其此前 “经济转为正常增长后应尽快开展试点” 的表述,落地进程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从现实意义来看,房产税的推出价值多重。作为最适配的地方税税种,它能形成 “公共服务越好 — 房产价值越高 — 税收收入越多” 的良性循环,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财政来源,缓解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同时,通过增加房产持有成本,可有效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两类人群将面临直接压力
1.多套房持有者:持有成本激增,盈利逻辑生变
拥有多套房产的群体,包括投资性购房群体、异地多套房拥有者等,将成为房产税开征后的首要承压者。在无房产税时代,房产投资成本集中于购置环节,持有期间仅需承担物业费、房贷利息等少量支出,即便长期空置也无过多代价。
但房产税实施后,将按房产评估价值定期征税,持有数量越多、价值越高,税负压力越大。若租金收益不足以覆盖税负与持有成本,投资者将面临 “持有亏损”,被迫出售房产,原本 “低息持有、高价抛售” 的盈利模式将被打破。尤其三四线城市的异地多套房持有者,受人口流出、供过于求影响,房产变现难度大,叠加房产税压力,资产缩水风险显著上升。
2.高负债炒房者:资金链承压,债务危机风险凸显
相较于普通多套房持有者,高负债炒房者面临的风险更为严峻。这类人群通过银行贷款、消费贷等多渠道高杠杆融资购房,依赖房产增值收益偿还贷款本息,核心盈利逻辑是 “以房养贷、以贷炒房”。
房产税开征后,新增的持有成本将直接加重债务偿还压力。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下行通道,房价上涨停滞甚至下跌,房产增值收益难以覆盖利息与税负,将陷入 “越持有越亏损” 的困境。一旦资金链断裂,房产可能被银行查封拍卖,不仅面临资产损失,还会影响个人征信,陷入财务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高负债炒房者集中抛售房产,可能加剧局部市场下行压力,形成 “抛售 — 价跌 — 再抛售” 的恶性循环,甚至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
政策兼顾公平与效率,刚需群体有保障
房产税的落地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系统性改革,政策设计将突出 “保障刚需、调节投机” 的导向。参考此前专家建议与试点探索方向,大概率会设置免征面积,对家庭唯一住房或人均标准内住房予以免征,超标部分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楼继伟提到的 “税基按自由交易房产价值打折核算”,也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与合理性,将减少对普通购房者的影响。从市场影响来看,短期可能因部分持有者抛售导致局部供应增加,但长期来看,投机需求退出后,市场将由刚需与改善性需求主导,房价逐步回归合理估值,形成 “购房有选择、持有有成本、交易有规范” 的健康生态。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