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加州发生了几起有关小费的争议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一名华人女顾客在中餐馆消费时,竟然被服务员追至门口并强行要求支付更多的小费。事件让她感到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顾客被追到停车场,拒绝支付额外小费时,服务员“翻脸”。这让不少消费者开始质疑,究竟该给多少小费?是按税前还是税后计算?
📍 事件回顾:洛杉矶县圣盖博谷居民Angela(黄)分享了她姐姐黄女的亲身经历。那天,黄女在一家中餐馆消费了26美元多(包括税金),她支付了2美元的小费,共计29美元。正当她准备离开时,前台服务员拦住她,大声质问为何只付了2美元的小费。
😞 尴尬与心理伤害:Angela表示,黄女解释自己按照税前金额计算的小费已经不少,但服务员坚持认为按税后金额计算才是标准。经过反复纠缠,黄女尴尬不已,最终又拿出2美元追加小费,前后共计支付4美元。Angela对此表示愤怒,认为小费应由顾客自愿决定,强行追讨小费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她还提到,黄女因此产生了创伤后遗症,每天做噩梦,醒来后手上会有抓痕。
👀 更多类似案例:Angela还亲眼目睹了一家华人家庭被餐厅服务员追讨小费至停车场。当时,一家五口正在圣盖博谷(San Gabriel Valley)的一家中餐馆用餐,结账后服务员追着他们到停车场大声喊“你们的小费不够”。Angela夫妇对此感到非常愤怒,认为服务员的态度极不友好。
💡 小费文化的变质:根据Angela的看法,部分中餐馆的服务质量并不高,仅限于点菜和上菜,几乎没有其他服务。她认为,餐厅强行要求小费,已经变得像是“抢钱”一样。许多消费者也认为,疫情后由于通货膨胀,小费的标准被大幅提高,甚至一些餐厅会直接将小费计算在账单中,这引起了不小的反感。
🤔 小费按税前还是税后计算?:对于小费的计算方式,很多华人认为应按照税前金额计算,并根据服务质量支付适当的小费。然而,这并没有统一标准。根据支付平台Square的发言人表示,商家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按税前或税后金额计算小费,因此并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
💬 小费疲劳: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小费产生了疲劳感,认为它已经不再是对良好服务的自愿认可,而是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收费。
小费问题的争议似乎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用餐体验,也引发了对服务质量的广泛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如何看待餐厅的小费文化呢?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