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发酵:“货山” 骑手引全网心疼与质疑

此次争议源于多地网友的集中爆料。上海、浙江等多地消费者拍摄到,山姆配送员的电动自行车上堆满量贩装商品 —— 整箱矿泉水叠至成年人肩部以上,车把两侧挂满粮油包,车尾货架延伸出半米多的货物,部分车辆因负重出现明显倾斜。
 
“山姆你太过分了!” 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怒怼,图片中骑手需侧身才能看清前方路况,货物几乎完全遮挡后视镜。更多声音聚焦安全隐患:“量贩装都是大体积重货,电动车根本撑不住,万一刹车时货物滑落或车辆失衡,后果不堪设想”“实在不忍心看,这是拿命送货啊”。
 
法律层面的违规更显问题严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明确规定,电动自行车载物高度不得超 1.5 米,长度后端不得超出车身 0.3 米。而网友拍摄的配送车辆,仅货物高度就普遍突破 1.8 米,远超法定标准,已构成明显违法。

 

根源剖析:量贩定位与配送工具的先天矛盾

骑手 “冒险超载” 的背后,是山姆商业模式与配送体系的深层错位。作为主打家庭量贩装的商超品牌,山姆商品以大包装、高重量为特色,比如 24 瓶的矿泉水箱、10 斤装的米面油等,天然不适合传统电动车运输。
 
但与之配套的 “1 小时极速达” 服务,却长期依赖电动自行车覆盖门店周边 3-5 公里范围。更关键的是,第三方配送平台的派单机制 “只算时效不算货量”,配送费固定且无超载补贴,骑手若拒绝超重订单可能面临超时处罚,只能被动选择冒险。有前外卖从业者直言:“系统压着时效,商家催着送达,骑手根本没有拒绝的底气。”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有消费者质疑类似问题,山姆客服一度将责任推给第三方物流,而合作平台则称 “交通工具多为骑手自备”,形成责任推诿的闭环,直至此次事件引发全网声讨才打破僵局。

 

官方回应:试点三轮车配送,多地已见成效

面对舆论压力,山姆于 22 日通过 APP 推送正式回应,明确四项整改举措:一是推进货物体积标签化管理,从源头核算装载量;二是优化智能派单系统,实现 “货物 - 车辆” 精准匹配;三是严控超量订单,避免骑手被迫超载;四是加速三四轮车替代方案落地。
 
目前整改已在部分区域落地。天津消费者发现,近期收到的山姆大件订单均由顺丰电动三轮车配送,车辆设有封闭式货厢,能容纳多件量贩装商品且装载规范;武汉、长沙的京东合作骑手也已更换专用三轮车,货物堆叠高度控制在 2 米以内,符合三轮车载货标准。
 
山姆在通知中强调:“始终将配送员安全置于核心关怀位置,正与合作平台全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交通工具升级。” 这一回应获得多数网友认可,“早该这样改了,安全比时效更重要”“希望不是说说而已,尽快落实到每个城市”。

 

行业反思:末端配送不能让骑手 “扛” 起安全责任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了商超与外卖行业的共性痛点 —— 效率优先的考核机制挤压了安全空间。红网评论指出,山姆收取的会员费与配送费中本应包含安全保障成本,却通过 “第三方外包”“工具自备” 等方式,将风险转嫁为骑手的个体责任,这种模式本质上是 “用生命安全换企业利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九条,生产经营单位需对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法律界人士表示,山姆作为订单源头与品牌方,不能以 “第三方负责” 为由推卸监管义务,需对配送全链条的安全承担主体责任。
 
当前,市场监管总局正就外卖平台服务 “新国标” 征求意见,拟要求平台 “合理设置接单量上限”,这一思路被认为同样适用于商超配送领域。业内呼吁,山姆的整改不应止步于车辆升级,更需优化派单算法、调整时效考核、提高安全补贴,从制度层面根除超载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