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焦点:从精英到 “限高者” 的反差人生

节目曝光的细节与公开信息相互印证,勾勒出王自如当下的生存境遇。镜头中,他身着皱巴巴的 T 恤,头发被车厢电扇吹得凌乱,在颠簸的硬座上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午餐仅以泡面和面包充饥 —— 这与早年作为 ZEALER 创始人西装革履出席发布会、测评旗舰数码产品的精英形象形成刺眼反差。
 
“欠的钱我认,慢慢还,日子还得过。” 面对镜头,王自如坦然回应债务问题。他解释称,1 亿元负债不仅包含已公开的 3629 万元强制执行款项,还涵盖未进入执行阶段的股东回购邀约、员工赔偿、供应商欠款及债务利息等。而限制高消费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出行:根据相关规定,他还被禁止入住星级酒店、购买不动产、支付高额保费理财等,生活质量大幅下滑。
 
网友拍摄的偶遇画面更添真实感:在上海至杭州的绿皮火车上,王自如主动与邻座乘客交流,谈及债务时坦言 “这是创业要付的代价”。这种 “接地气” 的状态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 “直面债务不逃避,比跑路有担当”;质疑者则直指 “3629 万执行额夸大成 1 亿,疑似靠卖惨博流量”。

 

债务溯源:对赌失败埋下的 “亿元窟窿”

王自如的债务危机并非偶然,而是源于 ZEALER 时期与资本的对赌失利。2012 年,他创办科技测评媒体 ZEALER 后迅速走红,巅峰时期曾获得多轮融资。为争取资本支持,他签署了包含 “个人连带回购条款” 的融资协议,约定若公司未达成业绩目标,需个人承担股东投资本息的回购义务。
 
2020 年,ZEALER 因市场竞争加剧、公信力争议等问题陷入经营困境,最终解散,对赌协议触发。2024 年,投资人通过仲裁追讨 3383 万元债务,2025 年又新增 246 万元执行标的,仅这两项公开债务就达 3629 万元。雪上加霜的是,公司解散后遗留的员工薪资拖欠、供应商欠款等问题陆续爆发,叠加债务产生的高额利息,最终形成 “滚雪球” 效应,总额累积至亿元级别。
 
期间,王自如曾入职格力电器担任渠道改革负责人,试图通过稳定收入偿还债务。但据其透露,格力时期的收入 “只有以前的几分之一”,即便网传年薪达百万级别,对于填补亿元窟窿仍是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其部分收入已被法院划扣用于偿债,实际可支配资金十分有限。其名下关联企业也经营惨淡:2 家已注销,深圳市悦宸汽车美容有限公司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几乎无资产可用于抵债。

 

现状突围:押注 AI 的 “还债创业路”

尽管深陷债务泥潭,王自如并未停止尝试。2024 年离开格力后,他于今年 6 月宣布转型 AI 赛道重启创业,以 “王自如 AI” 身份聚焦 “用 AI 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已入职雷鸟创新(具体职务未公开)。
 
“创业首要目标就是还钱。” 他在节目中明确表态,目前已通过变卖蔚来汽车等资产偿还部分债务,并与债权人协商分期还款方案。值得注意的是,他近期注册 “绿皮火车老赖” 商标的行为,更让争议进一步升级 —— 有网友质疑 “借负面标签营销自己”,也有人认为 “这是将困境转化为 IP 的无奈之举”。
 
对于限高状态下的创业,王自如展现出 “坦然接受” 的态度,将绿皮火车出行解读为 “放下身段,脚踏实地的人生体验”。节目画面显示,他即便在硬座车厢也不停处理工作,试图通过 AI 创业打开新局面。不过业内对此态度谨慎:AI 赛道技术门槛高、盈利周期长,短期内恐难实现大额回款,其能否复制罗永浩 “真还传” 的翻盘故事,仍需时间检验。

 

行业反思:创业者的资本博弈与风险代价

王自如的经历折射出民营创业者在资本游戏中的普遍困境。多位创业领域律师指出,“个人连带回购条款” 是许多初创企业融资时的 “隐形陷阱”,一旦公司经营失利,创始人将从 “掌舵者” 沦为 “债务承担者”,面临个人资产被执行、限高甚至失信的风险。
 
红网评论指出,王自如的故事敲响警钟:创业者在拥抱资本时需保持理性,审慎评估对赌条款的风险;同时,资本方也应建立更合理的退出机制,避免将企业经营风险完全转嫁至创始人个人。而对于公众而言,从 “测评一哥” 到 “绿皮还债者” 的跌宕人生,既展现了创业的残酷性,也让 “对赌协议”“个人连带责任” 等专业概念走进大众视野,为后来者提供了警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