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迪达斯羽绒服由雪中飞代工” 的消息刚引发热议,雪中飞自身又因 “多地代工厂” 陷入质疑😮。多位消费者反映,在雪中飞官方旗舰店买到的羽绒服,生产商并非雪中飞实业有限公司,而是河北、江苏、安徽等地的企业,怀疑是贴牌产品,担心质量不达标。红星资本局梳理出 6 家主要生产商,致电后多家确认 “获品牌授权生产”,苏州市皇娘服饰等企业还强调 “品牌方有严格生产标准”。作为波司登旗下子品牌,雪中飞 2024/25 财年收入 22.06 亿元,占集团羽绒服销售额 10.2%,且正推进 “打造中国冰雪羽绒服第一品牌” 战略,此次风波也让其代工模式与品控平衡问题浮出水面。
消费者疑虑:多地生产商 + 渠道乱象,贴牌担忧升温
消费者对雪中飞的质疑,主要集中在 “生产源头不统一” 和 “销售渠道混乱” 两大方面。
一方面,多地代工厂引发 “贴牌猜想”。北京消费者王女士吐槽:“买到的阿迪是雪中飞产的,结果雪中飞自己的衣服,生产商是河北一家从没听过的公司”。类似反馈不在少数,不少人晒出订单截图,显示生产商包括廊坊柯琳迪服装、南京凯莱智能纺织、安徽坂依橱服饰等,覆盖多省市。有消费者担心:“不同工厂的生产标准能一样吗?万一有的偷工减料怎么办?”
另一方面,电商渠道乱象加剧信任危机。红星资本局发现,电商平台上除 “雪中飞官方旗舰店” 外,还存在 “SNOWFLYING 雪中飞旗舰店”“雪中飞官方奥莱旗舰店” 等多个同名店铺,运营主体各不相同。尽管客服均称 “是品牌授权店,卖的是正品”,但黑猫投诉平台上,已有消费者投诉 “官方店和授权店买的同一款羽绒服,臂标、内标不一样”,甚至怀疑买到假货。
代工厂回应:均获授权生产,品牌有品控标准
针对消费者质疑,红星资本局于 10 月 23 日联系了雪中飞的主要生产商,多数企业正面回应了 “授权与品控” 问题。
- 廊坊柯琳迪服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直接确认 “是雪中飞的生产商”,表示生产流程需按品牌要求执行,不会擅自调整工艺。
- 苏州市皇娘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进一步透露,目前工厂 “只生产雪中飞的羽绒服”,强调 “品牌方有严格的生产标准,从面料采购到成品检验都有规定,不是随便做的”。
- 江苏强者阿玛尼服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也表示 “获授权生产”,称会定期配合品牌方的品控检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不过,对于 “不同工厂的品控如何统一”“是否出现过质量不达标情况” 等问题,多数生产商未正面回答,仅表示 “按品牌规定来”。截至发稿,雪中飞与母公司波司登也未就代工厂管理细节作出公开回应。
行业视角:代工是常态,但品控与透明是关键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指出,雪中飞的多地代工模式,在服装行业十分常见,本质是 “产业链专业化分工” 的结果,对品牌而言有利有弊:
优势方面:
- 灵活调配产能,比如旺季可通过多工厂同时生产,避免缺货;
- 降低生产成本,无需自建工厂,减少固定资产投入;
- 专注核心环节,品牌能将精力放在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上,契合雪中飞 “年轻化转型” 与 “冰雪品牌” 的战略需求。
挑战方面:
- 质量管控难度大,不同工厂的生产设备、工人水平有差异,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
- 品牌价值稀释风险,若代工厂管理不当,出现劣质产品,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 消费者信任危机,如当前消费者因 “产地分散” 怀疑贴牌,本质是对 “代工厂品控” 的不放心。
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则建议,雪中飞要化解质疑,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透明度,主动公开代工厂名单和品控标准,让消费者了解 “虽然产地不同,但质量有统一保障”;二是强化品控流程,建立供应商筛选、生产巡检、成品抽检等全环节机制,同时提供防伪查询服务,帮助消费者验证正品。
雪中飞的 “冰雪梦”:背靠波司登,需平衡扩张与品控
作为波司登旗下的 “普惠性价比” 品牌,雪中飞近年来发展势头明显:2024/25 财年收入 22.06 亿元,同比增长 9.2%,占集团羽绒服销售额的 10.2%;渠道上,寄售网点达 182 家,是专卖店数量的两倍,轻资产扩张特征显著。
今年 6 月,波司登集团明确表示,要支持雪中飞 “打造中国冰雪羽绒服第一品牌”,将其作为集团 “第二增长曲线”。但此次 “代工厂疑云”,无疑给这一战略蒙上阴影 —— 若消费者对 “质量” 和 “贴牌” 的担忧持续,即便有 “冰雪” 定位和性价比优势,也可能影响市场接受度。
武泽伟强调,雪中飞要实现 “冰雪品牌” 目标,关键在于 “平衡代工模式与品控”:一方面要利用代工厂的产能优势,快速抢占冰雪羽绒服市场;另一方面必须建立严格的品控体系,避免因代工厂问题拖累品牌。同时,通过公开信息、优化渠道管理,重建消费者信任,才能将 “冰雪基因” 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