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直指特朗普关税政策将重创美国制造业

美国总统特朗普本周高调宣布与日本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曼在《纽约时报》专栏中犀利指出,这项协议若以"烂番茄"评分标准衡量,"连零分都嫌高",其荒谬程度堪比"用签字笔篡改天气预报"。

关税不降反升 1.6%飙至15%成"新常态"

克鲁曼揭露,尽管美日签署协议,日本对美出口仍面临15%的关税,较特朗普政府上台前的平均1.6%暴增近十倍。更令人担忧的是,欧盟或将接受类似条款,这意味着美国对多数进口商品征收15%关税可能成为长期政策。

"这完全背离了过去数十年艰难谈判达成的低关税体系,"克鲁曼警告,"美国正以惊人速度倒退至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保护主义深渊。"ISM制造业数据显示,6月价格支付指数已飙升至69.7,创2022年夏季以来最高,预示通胀压力正在积聚。

汽车业陷政策悖论 日本车企反获优势

协议中最荒诞的条款出现在汽车领域:

  • 日本进口车关税降至15%,而美墨加协定(USMCA)框架下的北美进口车仍被课25%关税

  • 日本车使用美国零件比例远低于北美产车,却享受更低关税

  • 钢铝原料50%关税豁免进一步降低日本车企成本

"这相当于惩罚使用美国零件的邻国,奖励不创造美国就业的日本厂商,"克鲁曼讽刺道,"特朗普团队显然没意识到,他们亲手为日本车企打造了竞争优势。"

谈判桌闹剧:5500亿投资承诺系"即兴涂改"

CNBC曝光的现场照片显示,特朗普在谈判期间用签字笔将日本承诺的4000亿美元投资额随意涂改为5000亿,最终宣布时又膨胀至5500亿。克鲁曼质疑:"这种儿戏般的操作,让人怀疑协议中还有多少数字是临时编造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团队为挽回"90天达成90项协议"的失败承诺,正仓促赶制8月1日前必须完成的贸易声明。这种政治作秀式的谈判节奏,导致协议内容充满自相矛盾的条款。

消费者终将买单 通胀海啸恐来袭

目前多数美国企业仍在自行消化关税成本,但克鲁曼预测:"当企业发现所谓'协议'反而让关税永久化,涨价潮将不可避免。"摩根士丹利研究显示,若现行关税全部转嫁,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2300美元。

随着欧盟、英国等经济体可能被迫接受类似"蠢协议",全球贸易体系正面临系统性风险。克鲁曼最后告诫:"这不是交易艺术,而是自毁长城——美国制造业将为此付出惨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