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1 日,浙江证监局集中披露的两则行政处罚及监管措施公告,为金融行业合规经营敲响警钟。其中私募 IT 人员林艺平的 “老鼠仓” 案,以超 1.77 亿元的罚没金额成为焦点。
 
公告显示,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9 月,林艺平任职于杭州某某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交易策略前端开发、产品风控及部分产品交易测试、决策、下单、监控等核心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内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与该科技公司为同一实控人控制、同一管理团队管控,林艺平实质上履行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职责,这使其具备了接触核心未公开信息的便利条件。
 
监管部门查明,任职期间林艺平不仅可接触、查询两家私募的未公开信息,还直接参与信息获取与加工。他通过控制 “林某治”“何某龙” 名下 4 个证券账户,在沪深两市进行趋同股票买入操作,形成典型 “老鼠仓”。资金层面,“林某治” 账户资金由林艺平筹措,“何某龙” 账户为原有资金,但 4 个账户盈亏均由林艺平承担,违规操作痕迹清晰。
 
依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基金法》等规定,浙江证监局对林艺平作出 “没一罚一” 处罚:没收违法所得 8857.686963 万元,并处以同等金额罚款,罚没合计 17715.373926 万元;同时因其情节严重,采取 5 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市场传闻涉案两家私募为浙江知名量化机构,但相关主体尚未公开回应。
 
同日披露的另一案例中,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章天赐也因职业违规领罚。公告指出,章天赐在担任奥康国际 2024 年度审计报告签字注册会计师期间,违规买卖 “奥康国际” 股票,违背审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与监管要求,浙江证监局已对其采取监管警示措施。据悉,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已连续 13 年担任奥康国际年报审计机构,此前曾因出具保留意见导致公司 “戴帽”,此次违规进一步引发市场对审计机构内控的关注。
 
两起案件的查处,凸显监管对金融行业 “监守自盗” 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业内人士分析,林艺平案暴露私募关联公司人员管理、信息隔离的风控漏洞,IT 岗位介入交易核心环节的权限管控需进一步细化;章天赐案则提醒审计机构需强化从业人员合规培训,严守 “静默期” 等执业红线。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追踪、交易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锁定证据,也向市场释放 “违规必查” 的明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