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哪吒等一批造车新势力接连黯然退场,留下的不仅是空旷的厂房与未竟的产线,更有数以百万计陷入售后泥潭的车主😣。曾经被捧为 “出行新选择” 的新能源车,如今成了无人问津的 “孤儿车”,质保泡汤、配件难寻、车险拒保,车主们的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市场经济本就是大浪淘沙,2018 年我国还有超 487 家电动车制造商,到 2023 年底仅剩下 40 多家能正常运行。但车企 “裸泳” 退场,代价却让车主承担 —— 中消协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 “车企退市后售后真空” 的投诉量同比激增 210%,成了新能源领域投诉的第一重灾区。
 
“花 15 万买的车,才开两年就成了没人管的‘孤儿’!” 杭州哪吒车主李先生的哭诉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这些 “烂尾车” 带来的麻烦环环相扣,从资产缩水蔓延到出行安全:质保成了废纸,车企倒闭后,曾经承诺的 “终身质保” 瞬间失效,威马车主姚先生的车续航大幅衰减,4S 店早已关门,客服电话无人接听;配件更是 “一件难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定制化程度高,车企停摆后供应即刻断裂,有哪吒车主为等减速器配件苦等半年,最终花 2600 元买二手拆车件,价格比 2024 年暴涨 37%,威马车主电池模块故障,第三方维修报价甚至高达 8 万元,接近车辆残值一半;维修更是 “盲人摸象”,新能源车依赖厂家后台系统诊断,车企服务器停摆后,维修师傅连故障灯都消不了,70% 的技师只会基础维修,三电系统故障束手无策,检测费动辄 2000 元还不退;车险也遭拒保,保险公司怕维修成本失控,不少车主只能买交强险,商业险直接被拒,车辆几乎 “裸奔”,连高速都不敢上。无奈之下,有的车主自发建群互换配件、众筹开发零件,有的 “自学成才” 修车,却难掩背后的无助。
 
按理说,《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车企停产后需保证至少 10 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但现实中,车企清算、经销商退网,政策根本 “悬在空中” 落不了地。根源在于伪玩家 “裸奔” 退场,前几年政策补贴丰厚,不少企业靠 “画饼” 融资,无核心技术也不懂运营,只靠组装度日,如今补贴退坡、资本冷静,自然无力承担售后;加上技术垄断筑高墙,车企对电池参数、软件接口高度保密,第三方维修店就算有配件,后台不认也没法用;更关键的是制度保障存空白,现行法规未强制要求车企预留售后资金,一旦破产,车主权益瞬间 “裸奔”,维权连追责对象都找不到。
 
好在 “烂尾车” 困局已引发重视,多地开始探索解决方案:广东、浙江试点按车企年销售额 1% 缴存保证金,杭州首批已归集超 2000 万元,车企退市后直接补贴车主维修、购件,专家更呼吁建立 “汽车售后信托基金”;工信部推动 “跨企售后联盟”,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已加入,承接退市品牌的维修服务,鲁来电等第三方平台也整合资源,把配件供应周期缩短到 3 天内;《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规范》预计 2025 年底出台,要求车企公开维修数据、储备关键配件,并设立独立售后账户,部分省份还试点 “退出预警机制”,提前介入风险企业。
 
对消费者而言,现阶段更要从源头规避风险:优先选售后网点超千家、技术成熟的品牌,远离销量低迷、无技术积累的小众品牌,毕竟 20-30 万元的中间层已成 “死亡区”,淘汰率极高;签订购车合同时,明确约定售后兜底条款,把 “10 年配件供应”“第三方维修授权” 等写进白纸黑字;若车企破产,30 日内到法院确认债权,找消协调解,必要时支持消协提起公益诉讼,用法律武器争取权益。
 
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不该让车主独自买单。从车企敬畏责任,到监管织密防线,唯有各方合力,才能让 “烂尾车” 不再成为时代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