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消息在美国政圈与社交媒体同时炸锅:
美国国务院宣布,撤销6名外国人的签证,原因竟是他们在网上对保守派评论员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事件——发表了“不当言论”。😳

国务院在声明中直言:

“美国没有义务款待那些希望美国人死亡的外国人。”


💬6名外国人因发文“幸灾乐祸”被逐出美国

根据《卫报》,被撤签的6人分别来自:
🇦🇷阿根廷、🇧🇷巴西、🇩🇪德国、🇲🇽墨西哥、🇵🇾巴拉圭与🇿🇦南非。

他们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上留言讽刺柯克,有人写道:

“他不是英雄,只是白人民族主义的工具。”
也有人发文称他“活该”。

这些贴文被截图公布,成为国务院“撤签行动”的证据之一。

国务卿卢比欧(Marco Rubio)在声明中强调:

“那些一边享受美国热情款待、一边庆祝美国人被杀的外国人,将被驱逐出境。”


⚖️言论自由 vs. 移民控制:界线模糊的危险先例

这起事件立刻引发宪法与人权层面的争议。
民权团体批评——这是对言论自由的惩罚性干预

美国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FIRE)律师表示:

“最高法院早已确认,言论自由也适用于在美的非公民。政府不该因为观点不同就撤签。”

前奥巴马政府法律顾问高洪株(Harold Hongju Koh)也警告:

“撤销标准太模糊。如果今天是因为发言被撤签,明天是不是批评总统也会被拒签?”


👁️更广的背景:社群言论监控正在扩大

这并非孤立事件。过去几个月,美国政府已:

  • 要求外国访客入境前交出社群账号供审查;
  • 调查数千名参加挺巴勒斯坦抗议的外国学生;
  • 驱逐批评川普的南非驻美大使;
  • 拒绝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参加联合国大会;
  • 甚至取消英国庞克乐团 Bob Vylan 的入境许可。

白宫副幕僚长布多维奇(Taylor Budowich)回应:“你可以自由发言,但如果没有好话可说,最好什么都别说。”

听起来像自由,却更像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


🧠延伸思考:言论自由还剩几分?

美国向来自诩为“言论自由的灯塔”,
但当这盏灯照到政治极化的现实里,
它的光线开始闪烁不定——

  • 如果外国人不能表达政治观点,那“言论自由”还是普世价值吗?
  • 如果社交媒体成了政府筛选签证的依据,这是否会改变“自由国度”的形象?

这起事件不只是“六个签证”的故事,
而是关于自由、边界与权力的拉锯。


📌一句话总结

在美国的外国人,发什么样的言,
可能决定你还能不能留在这个国家。


🗣️你怎么看这件事?
👉政府有权因“冒犯性言论”撤销签证吗?
👉还是这其实是在保护国家尊严?
留言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