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发酵:37 万婚宴的 "预制菜疑云"
这场引发热议的婚宴,本应是新人眼中的完美仪式,最终却变成维权现场。据爆料网友透露,婚宴刚结束就有宾客吐槽 "菜品口感奇怪",这让他对酒店宣称的 "现制现做" 产生怀疑。随后其进入后厨查看,发现橱柜中堆放着大量印有生产厂家、保质期等信息的包装食品,且与菜单中的德国咸猪手、八宝饭等菜品一一对应。更令人不满的是,菜单标注的 "新鲜海虾" 实际为冷冻熟虾复热而成,部分贝壳类海鲜 "只有空壳没有肉",甚至白切鸡还带着血水,整体品质与 8888 元的定价严重不符。
爆料内容迅速引发共鸣,不少网友分享类似经历:"星级酒店婚宴用预制菜早是潜规则,但敢承诺 100% 现做又造假的太离谱"" 花几倍价钱就是买个现制保障,结果和速冻加热的没区别 "。截至 10 月 23 日,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 5 亿,# 万豪婚宴 8888 元一桌含预制菜# #万豪发律师函要求新人道歉# 等话题相继冲上热搜。
争议焦点:预制菜的界定与知情权博弈
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酒店 "零预制菜" 的承诺与实际操作的冲突,而预制菜的官方界定更凸显酒店说辞的模糊性。根据市场监管总局 2024 年的权威解读,预制菜特指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菜肴,中央厨房自制配送的半成品不属于此范畴,仅简单处理的净菜则属于食用农产品。
从网友曝光的包装食品特征来看,涉事的咸猪手、八宝饭等显然符合 "工业化预加工" 的核心特征,已构成典型的预制菜。但酒店一方面坚称 "不使用预制菜",另一方面对包装食品的用途避而不答,这种矛盾回应引发更强烈的质疑。法律界人士指出,无论菜品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酒店明确承诺 "100% 没有" 却出现包装食品,已涉嫌违反《民法典》的诚信原则与合同约定,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知情权的缺失。中国法院网明确指出,餐饮商家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既违背诚信原则,也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评论直言:"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菜,但收着现炒菜的钱卖冷冻食品,无疑是把人当冤大头"。
集团困境:品控滑坡与业绩压力的双重考验
中优城市万豪酒店的争议并非个例,而是万豪集团近年在中国市场品控问题的集中爆发。2025 年 9 月,江苏常州某万豪酒店被曝拖鞋重复使用 2-3 次,鞋内残留毛发,酒店以 "环保考量" 回应,最终被卫生监督部门介入调查;10 月,万豪万枫酒店客房惊现活虫,消费者连续更换五间房仍未解决,暴露清洁流程的严重漏洞。
频发的品控问题背后,是万豪大中华区业绩承压的现实。2025 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大中华区每间可用客房收入(RevPAR)同比下降 1%,平均房价(ADR)下降 1.7%,尽管入住率微升,但收益能力持续减弱。与此同时,集团仍在加速扩张,上半年客房签约量同比增长近 20%,且 70% 集中在成本更低的精选服务品牌。业内分析认为,快速扩张与成本控制的失衡,可能导致品控标准难以落地,最终形成 "规模越大,口碑越差" 的恶性循环。
作为全球拥有 9600 家酒店的巨头,万豪在中国市场运营着 622 家酒店,占其全球版图的近 10%,中国市场的信任危机可能直接影响全球品牌形象。此次婚宴预制菜事件中,集团层面尚未作出公开回应,仅涉事酒店以 "不知道" 敷衍,进一步消耗了消费者信任。
行业反思:婚宴预制菜该有 "明码实价"
万豪事件再次揭开婚宴市场的 "潜规则":由于婚宴批量制作的特殊性,预制菜的使用本是行业常见做法,但多数酒店选择隐瞒而非透明告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中高端婚宴中,预制菜使用率已超 60%,但主动告知消费者的不足 10%。这种信息不对称,让 "高价婚宴" 沦为暴利载体 —— 预制菜的成本仅为现制菜品的 30%-50%,却能卖出同等甚至更高价格。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厘清规则边界。法律界建议,应明确要求餐饮企业对预制菜使用实行 "事前告知 + 明码标价",婚宴合同中需注明预制菜比例及对应菜品。监管部门需强化抽查力度,对虚假承诺行为依法处罚。对消费者而言,也需增强维权意识,主动在预订时明确菜品制作方式,留存相关证据。
正如中国法院网所言,婚宴、年夜饭等场景承载着特殊情感价值,商家的欺瞒不仅是商业欺诈,更是对情感的辜负。万豪酒店若想挽回信任,仅靠发律师函施压消费者远远不够,唯有正视品控漏洞、尊重消费者知情权,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