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加速审批美国在国际水域及领海范围内的海底矿产勘探与商业开采许可证,旨在推动美国在全球海底资源开发中的主导权。然而,这一命令因绕开国际法律框架、忽视环境风险,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批评。

行政令内容:绕过国际公约 加速资源开发

根据白宫发布的文件,该命令要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简化审批流程,允许企业更快获得深海采矿许可。特朗普政府称,此举旨在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确保关键矿产(如镍、钴、锰)的供应安全。这些金属是电动汽车电池和电子产品的核心原料,而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等公海区域被认为蕴藏超过陆地总储量的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并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而该公约明确规定,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属于全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开发活动均需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框架进行。特朗普政府的单边行动被解读为对国际规则的进一步挑战。

国际批评:单边主义损害全球利益

4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严正回应,指出美方行政令涉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但“绕开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法,擅自授权开发,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他强调,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和开发制度已获全球普遍认可,美国行径暴露其“无视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单边主义和霸权本质”。

欧洲多国环境组织亦对美国“抢先开发”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可能破坏国际社会就深海采矿规则长达十年的谈判进程。一名欧盟官员透露,美国未参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试图通过国内法主导资源分配,“这或将引发新一轮海底资源争夺”。

环境争议:深海采矿生态风险受质疑

科学界对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长期存疑。研究表明,海底多金属结核的形成需数百万年,其开采可能破坏深海生态系统,释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碳储量,加剧气候变化。绿色和平组织警告称,目前深海采矿技术尚不成熟,一旦大规模开发,“将对全球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损害”。

尽管如此,特朗普政府仍力推该项目。行政令签署后,加拿大深海采矿公司“金属公司”(Metals Co.)股价单日暴涨44.71%,其美国子公司被视为首批潜在申请者。该公司此前宣称,计划在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启动试点开采,但未公布具体环境评估方案。

背景链接:美国为何“单干”?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生效,但美国至今未批准加入。尽管美国承认公约大部分内容已成为国际习惯法,但其绕开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国内法推进采矿的做法,被视为对多边机制的又一次冲击。分析认为,特朗普政府试图在“关键矿产战争”中抢占先机,以应对中国在相关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目前,国际海底管理局正在制定全球深海采矿法规,预计2026年完成。然而,美国若持续单边行动,可能迫使其他国家效仿,导致全球海洋治理陷入混乱。

(本文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外交部记者会及公开资料整理)